
由疫情引发的直接创伤,不像战争,地震等强烈,往往创伤的呈现更多会在疫情消退,甚至是疫情结束之后才浮现出来。
文末有惊喜!
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平稳,各个城市也在逐步复工。车水马龙繁华依旧,春暖花开如约到来。世界的运转,似乎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。
但很多人在经历过这个冬天后,生活已经从此不一样了。即使疫情过去,生活恢复如常,但多少人心头上的创伤,却不是那么容易能过去。
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,不管是谁,都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。
这其中,尤其是那些奋战在疫情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,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,也是在背负着他人的痛苦一道前行。
如何及时做好疫情之后医护人员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咨询工作,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。抚平大众尤其是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创伤,这将会是一场持久战。
17年前的SARS期间,就有研究者调查了病区医务人员的睡眠状态,发现失眠状况较为普遍;一篇发表在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》上的研究调查了40名一线医务人员,发现40人均存在抑郁情绪,2人存在焦虑情绪。
同时,医务人员还是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的高危人群。
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什么
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是指个体经历、目睹或遭遇到异常强烈的情绪刺激后(如体验死亡威胁、目睹他人死亡、躯体受伤害等)延迟出现并持续存在的一类精神疾病。
它的主要表现为有以下三种:
1. 高度警觉、强烈恐惧——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留意或寻找环境中的威胁性信息,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,心情容易受到激惹,对相关事件或信息产生过度反应(例如,可能产生过分的惊吓反应)
2. 出现记忆闪回——救灾时的经历一次又一次活生生地闯入头脑,让人反复地、无法回避地再次体验。
3. 出现分离体验——遗忘过去发生的种种,冷漠地回应他人,以此回避创伤。
PTSD一般在人经历创伤性事件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,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,可长达数月或数年,复发的可能性也较大。
为什么一线医务人员容易出现
“源源不断的病人,没有时间更没有地方休息。”——在睡眠剥夺情况下,人的记忆过程会削弱,警觉与注意能力降低,而繁重的工作任务仍然迫使他们保持警惕,精神易错乱。
“我怕我帮不到他们,看着病人难受我好内疚。”——尽管这些医务人员没有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,但可能会因为自己与病人受到的痛苦有间接关系而感到自责,这被称为虚拟内疚。
“我也好怕生病,感到在医院里孤独无助。”——一线医务人员是距离病毒最近的一批人,同时也需要长时间隔离,一方面使长时间处于高易感状态,一方面导致与家人朋友长时间分隔,孤独感倍增。
对于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来说,工作要求高、自由度小、劳累紧张、睡眠剥夺、需要合作程度高、责任重、医务人员紧缺,加之随时都面临死亡危险等,这些因素构成了强烈的应激反应。医务工作者面临躯体、精神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刺激,使其心理负荷加重,情绪压抑并身心疲惫,PTSD的患病概率升高。
医务人员该如何预防
在遭遇创伤后,通过与这些负面的经历相抗争,人甚至有可能获得“创伤后成长”,发展出更高的适应水平、心理功能和生命意识。你可以尝试以下两个方法,来帮助自己从创伤中恢复。
1、问题应对——有预估、有条理
医院环境中突发状况难以估计,医务人员要尽可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,在保证饮食和睡眠的情况下工作。不必苛责自己要治好多少人,看完多少病人,请一定要先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,再投入救治之中。
2、情绪调节——有方法、能倾诉
一方面医护人员需要意识到情绪调控的必要性——过多的情绪垃圾堵塞在心中会导致焦虑、抑郁等心理疾病,让人沉浸其中难以正常生活;另一方面,你们在闲时可以学习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,保障自己能够逃出应激情境。
①给自己心理暗示
语言对情绪有极大的暗示和调整作用。当受消极情绪困扰时,可以通过语言的暗示作用,来松弛心理上的紧张状态,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。比如,看到病人痛苦而难受时,可反复用语言暗示自己:“我可以帮到他的,他会好的,一切都会过去的”。
②合理宣泄
当痛苦、压力等等占据了你的生活,而你却过分强制和压抑这种感受,这会引起意识障碍,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。
这时,你可以向自己的亲朋好友、心理援助人员等等把心理的感受坦率地说出来,倾诉自己的痛苦,甚至痛哭一场。当然,情绪宣泄要合理,要注意对象、场合和方式。
③冥想训练
冥想被认为是减少焦虑、降低压力的妙招,能够改变人的情绪认知,使个体的脑α波指数显著升高,大脑放松、清醒和平静。
您守护百姓健康,我守护您!
瑞斯康复医院开通在线心理咨询热线以及亚健康诊疗绿色通道。
为广大医护人员及有健康需求者提供专业的一对一诊疗服务。
健康热线:
0594-3829999
在线客服:
瑞斯康复医院衷心祝愿每一个医护人员都能保护好自己,别勉强、别压抑,你们的生命健康同样重要!